△ 在全屏状态下的刘海会被黑色背景所「隐藏」
我个人也遇到一些问题,当状态栏右上方的图标显示过多的时候,排列在左侧的图标会被隐藏到无法点击的位置,我所使用的解决方案是使用一个名为「Bartender」的软件而保持不受影响。
一个这么宽又大的刘海,我觉得不放下个 Face ID 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了。之前也有过媒体向 Apple 询问为什么不取消键盘上的 Touch ID 而换用 Face ID 呢?然而官方给出的回答是用户在使用 MacBook 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将手放在键盘上,因此能够非常轻易地触摸到 Touch ID。我想,官方又在这里扯了,难道脸朝向屏幕看不是才是最自然的吗?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活在 Apple 的生态中,但我也不希望自己的审美因它而受到绑架。
△ 浅色背景下突兀的刘海
键盘
就像看房子一样,进入家门看到的是客厅,能给人第一眼的感受。
那么在 MacBook 上,就来到了键盘部分。在这一代的 MacBook 中,键盘所处的这一块陷进去的这一部分全部替换为了黑色金属。不管是灰色还是银色都是如此。我对这一代键盘的理解是黑色更能给人带来一种专业、低沉、稳重的感觉。
在以后发布的 MacBook Air 的非 Pro 机型中将可能加入彩色的键盘吸引不是那么「Professional」的用户。键盘整体回馈反应我觉得较好,我就不做过多评价了。
△ 纯黑的键盘面
Apple 移除了使用 5 年的 Touch Bar。根据 Apple 官方的回应是,根据许多专业用户的调查,他们更喜欢使用物理实体按键的 MacBook,所以又把它们改了回来。这不是在瞎扯呢,反正我是不信这些所谓的「专业用户」都在这一款 MacBook 前集体发声。
在我看来,Touch Bar 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功能,虽然他们很酷炫,看起来很有科技感,但是在生产力中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甚至还有可能会降低效率。但是决定砍掉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记得之前看到 Linus Tech Tips 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渲染图,就是将 Touch Bar 直接另开辟一行放在 F1 - F12 上方,应该算是 Touch Bar 的最终形态了。
每次想和大家讨论分享自己与 MacBook 之间的故事,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大家说说 Mac 专属的操作系统——macOS。
△ macOS Monterey,图源:Apple Store
但是在以后的 Mac 身上,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看到基于 Intel 的 x86 架构的 Mac 了,因为在 2020 年末的发布会上,Apple 决定从那时开始向 ARM 架构转型,并进入为期 2 年的过渡期。
那么,这就意味着先前老架构的应用程序在新款的 Mac 上无法直接运行,而是需要通过一个名为「Rosetta」的 App 转译为 ARM 架构的应用才能正常运行。一年多过去了,许多应用开发者已经第一时间将各自的 App 进行「改造升级」,以支持原生运行。
从这个方面来看,Apple 的号召力是非常高的,目前绝大部分主流的应用程序已经得到充分适配。
在一些 App 的下载页面上,我们能看到适配的情况。若显示为「通用应用」则说明下载的安装文件内包含两套架构的代码,在两种平台上都能够正常运行。即使仅支持 x86 架构的老 App,大部分情况通过转移也能够正常运行。
△ 使用这款 App 可查看已安装应用程序的适配情况,目前大部分主流 App 均已适配
在我看来,这次 Apple 决定将自家的 Mac 向 ARM 转型使得 Mac 能够运行一些移动端的应用和游戏,比如「彩云天气」及「阴阳师」等都可以直接在 Mac 上运行。配合优秀的硬件基础,体验还是非常不错的。只要 Apple 能给出更多的相关 api,运行移动端的大作也不是不可能的,算是未来可期吧。
△ Mac App Store 上的「阴阳师」
不过针对一些 Windows 专用的应用程序,或者开发软件,需要依赖于特定的 Windows 环境,并不能在这台基于 ARM 架构的 Mac 上拥有比较好的体验。
我在 Mac 上使用 Parallels Desktop 安装 ARM 版的 Windows 11,准备搭配 Microsoft SQL Server 的环境,遇到各种奇怪报错的事情,也只能作罢(后来我通过 macOS 运行 Docker 解决了 MSSQL 的相关问题)。也就是说,如果对于 Windows 有较高的依赖程度的,千万不要买这一类的 Mac 了。
以前小时候感觉 Mac 与一般的 PC 有着很不一样的区别,那个时候还仅仅停留在表层的交互逻辑上。现在从里面到外面,可谓是真的不太一样了。
性能测试
日常使用
那么讲完了现阶段 macOS 与这些 App 的兼容性相关问题,就到了最贴合大家实际的性能测试环节了。
在这部分内容当中,我将测试一些我日常经常使用的软件,以及它们在运行时主观上的温度、发热、续航上的情况。各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到手时会有不同的区别。
在日常使用当中,如 Word 文档编辑(使用 Microsoft Word)、浏览网页(使用 Safari 浏览器)、在线视频播放(在哔哩哔哩上观看 4K 的视频)等轻度使用场景,这台搭载 M1 Max 的 MacBook Pro 完全不会发热,且根据风扇监测软件也确认风扇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这就意味着即使你拿到学校的图书馆中去自习那么完全不用担心风扇会转起来而影响到身边的同学。
△ CineBench R23 中多核与单核的成绩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 2TB MacBook Pro 14 硬盘读写速度,硬盘越大理论上速度会越快
尾巴
不管是看起来变得「又厚又重」的机身,还是「令人咋舌」的刘海,或是变得「更加深邃」的 logo,亦或是「史无前例」的性能,Apple 似乎都在告诉着属于它的目标用户——你们曾经喜欢的 MacBook「Pro」,它终于回来了。这样的 Pro,不再是面对普通的消费者群体,而是真正需要极限性能的专业用户,因为这样的专业用户可以厚一些、重一些,但是性能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支撑起那些庞大的商业项目工程。
只是希望 Apple 能够尽可能地听取大家的意见,在后续的机型上小修小改,成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具有 Pro 意义的 MacBook Pro 吧!
最后留给自己
好了,那么一整篇的体验长测到这里就结束啦~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虽然也想追求大而全,但是由于客观上的原因肯定不能做到让大家深入了解这台 Mac 的方方面面。大家还想让我从哪一方面入手着重展开讲讲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告诉我。最后送大家一组 EDC(Every Day Carry)的美图吧!